6月29日,浙江省發布《浙江省提升藥品集中采購平臺功能 推進醫保藥品支付標準全覆蓋改革方案》(下稱《改革方案》),并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陡母锓桨浮访鞔_,對于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要想新進入浙江市場,需在同劑型產品最低價的基礎上再降30%或在原研藥價格基礎上再降一半。此外,對平臺內在線交易產品,建立市場化退出機制,通過開展帶量采購、實行小單元同品規競價、制定同通用名單一醫保支付標準等多種方式予以退出。
大幅降價才有機會
據了解,浙江省自推行藥品集中采購制度10多年來,形成了省級集中招標掛網、醫院自主采購、平臺在線交易的模式。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和藥品的特殊性,存在招標掛網程序復雜、市場化競價機制缺失、無退出機制、醫保藥品目錄和基本藥物目錄內藥品不全、定點民營醫院和零售藥店銷售的非平臺掛網醫保藥品無支付標準等弊端。
對此,浙江省醫保局指出,需改革原來的招采模式,完善平臺準入和退出機制,規范醫保藥品支付政策,提高醫?;鹂冃?。
首先在完善平臺準入機制方面,屬于藥品集中采購范圍且已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含現有省增補目錄)通用名劑型下和《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通用名下無在線交易的藥品、1類新藥、過評仿制藥及按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原則新批準上市的仿制藥、已在線交易的過評仿制藥對應的參比制劑或原研藥品,可按以下定價原則申請掛網:已在10個及以上省份掛網的,不高于其全國最低價;不足10個的,在不高于其全國最低價的前提下,經與浙江省包括至少10家三級醫院談判后,不高于談判的最低價;參加過浙江省2014年藥品集中采購和2018年抗癌藥專項集中采購的產品,不得高于其當時參考價。
從該項掛網規則來看,利好一類新藥、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既提供了企業自主掛網的機會,價格方面也基本遵循全國最低價限價原則。
而對于與已在線交易同通用名、同劑型產品(不包括低價藥品、供應緊張藥品、原廉價藥品、普通大輸液、帶量采購涉及通用名的藥品)來說,掛網價格規定可謂非常嚴格:要求不高于同劑型產品最低價的70%和原研藥品的49%的低值,且不高于其全國最低價。其中,與在線交易產品已共同被認定為原研藥品的,不高于已在線交易原研藥品的70%的定價原則申請掛網。按這一規則有新產品掛網后再掛網的產品,不高于同劑型產品最低價。不同規格按差比價原則取低值。
這意味著,對于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而言,要想新進入浙江市場,需在同劑型產品最低價的基礎上再降30%或在原研藥價格基礎上再降一半。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一價格要求或將產生雙面效應,一方面,對于新進入品種來說,只有大幅降價才能有機會進入市場。另一方面,隨著新進入品種的降價,或將拉動同通用名已掛網品種的價格調整。
建立集采平臺退出機制
對于新舊政策差異及改革亮點,浙江省提到,目前平臺可交易藥品雖能滿足臨床需要,但還有部分醫保藥品通用名缺失,通過進一步將醫保藥品目錄通用名缺失的品種納入在線交易,實現在平臺醫保藥品通用名的全覆蓋,并發現醫保藥品的采購價格,為醫保藥品制定支付標準提供基礎。
另外,前一輪中標結果執行已近5年,按當前采購模式,只有通過備案采購這一途徑增補少量產品,進得少、出不了。通過建立競爭性機制實施動態調整,有進有出,既滿足企業的訴求,提高在線交易產品的有效性,也為降低虛高藥品價格提供降價機制。
具體來看,浙江將建立產品退出機制,并分為兩種模式,一是對平臺內在線交易產品,建立市場化退出機制,通過開展帶量采購、實行小單元同品規競價、制定同通用名單一醫保支付標準等多種方式予以退出。二是對因各種原因導致無法供應并1年以上無交易、有其他藥品可替代的產品,經企業申請,省藥械采購中心評估審核,不影響臨床用藥的,予以退出。
同時,探索公立醫療機構自行采購制度。對于臨床需要而平臺內無在線交易產品或無法按平臺內既定價格采購的,允許公立醫療機構在上年度藥品結算金額1%限額內,與企業按照公平原則協商確定采購價格,通過省藥械采購平臺自行采購。不過,雖然放開少量的自行采購限額,浙江省也強調,省藥械采購中心將定期公示自行采購產品情況,重點監測單價高、采購金額大以及醫療機構采購較多的產品。對提出自行采購需求但未采購的醫療機構予以通報。
此外,《改革方案》提到,所有納入省藥械采購平臺在線交易的醫保目錄內藥品(不含自行采購產品),均納入醫保藥品支付范圍。定點公立醫療機構與民營醫療機構醫保藥品執行相同的支付標準。定點零售藥店醫保藥品支付標準統一按醫療機構支付標準上浮15%(不含國家和省談判藥品)執行,上浮額以最小包裝計最高不超過200元。醫保藥品支付標準實行定期與動態相結合的方式調整。
整體來看,通過改革,浙江省醫保藥品支付標準在藥品范圍和定點醫藥機構上將實現全覆蓋,對所有醫保支付藥品實現在線交易、實時監控,堵塞了非招標藥品價格畸高的漏洞,從而提高醫?;鸬目冃?。在以省級層面推動帶量采購趨勢下,對于下步浙江省的省級帶量采購、地市帶量采購如何推進也將受到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