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Pharmaprojects最新數據,截至2021年1月,全球在研新藥數量為18582個,同比增長4.76%。
Pharmaprojects數據庫收錄的在研藥品信息,特指目前處于在研狀態的藥品研發項目,包括臨床前研究階段的項目、臨床研究階段的項目、注冊審評階段的項目,以及增加新適應癥的已上市藥物。
大藥企 自研很重要,并購仍是利刃
2021年,在研藥物數量排名前五位的制藥公司分別為諾華、羅氏、武田、百時美施貴寶、默沙東,在研藥物數量分別為232個、227個、199個、177個和176個。
從數據來源看,使用單位是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的主要來源。連續3年,使用單位上報的不良事件報告數在全部報告中占比均在85%以上,具體為2018年占比87.88%,2019年占比90.27%,2020年占比85.03%。經營企業的占比則在10%左右。
羅氏位列第2位,在研藥物數量從2020年的174種增至2021年的227種,凈增數量為53種。2020年羅氏進行了3項收購:Promedior、Foundation Medicine和Inflazome。但是,羅氏的崛起不能完全歸因于這些相對小型的收購活動,2020年羅氏通過這三次收購僅增加了10種藥物。分析數據不難看出,羅氏對自研產品的投入,使得研發線品種數量實現大幅增長。
武田排名略有下滑,從2020年的第2位降至第3位,但在研藥物數量未見明顯變化。
BMS的排名從2020年的第3位降至第4位,在研藥物數量從2020年的189種減至177種。默沙東排名則從2020年的第8位升至第5位,在研藥物數量從2020年的157種增至176種。
輝瑞憑借2019年對Theracon和Array BioPharma公司進行的兩次收購,排名穩居第6位。而強生則從2020年的第4位降至第7位,在研藥物數量從2020年的182個下滑至162個。
賽諾菲重返TOP10,從2020年的第11位升至第10位。2019年賽諾菲曾對公司產品線進行梳理和整合,并導致其在研藥物數量從2019年的192種下滑至2020年的137種,降幅達29%。
并購數量逆勢增長:比前兩年更多
排名上升最為明顯的是艾伯維(AbbVie),從2020年的第16位上升至第8位,在研藥物數量從89個增至160種,增幅達79.8%。這與艾伯維在2020年完成的一項并購交易有關。2020年5月,艾伯維宣布已經完成對艾爾建(Allergan)的收購。這也是2020年醫藥界最大的并購交易,合并之后的公司將包括多個具有領導地位的領域,如免疫、血液腫瘤、醫美、神經科學、女性健康、眼科護理和病毒學。多元化的已上市產品組合將推動艾伯維現有增長平臺,預計在未來十年內迎來高增長率。
在TOP10企業中,其他相關并購交易活動則顯得相對平靜:諾華收購The Medicines,交易額約為97億美元;武田收購PvP Biologics公司;BMS收購Forbius和MyoKardia;默沙東收購ArQule;強生收購TARIS Biomedical和Momenta Pharmaceuticals;賽諾菲收購Synthorx和Principia Biopharma。除ArQule外,這些被并購公司均為小型制藥公司。
從當前情況看,面對面的談判活動可能沒有往年多,IPO活動也變得愈加困難,但2021年大型企業通過并購小型企業獲得發展的策略仍將持續,制藥企業“按需購買”的模式可能再次開始流行。據統計,2020年并購交易數量比前兩年都要多,2020年共完成142筆并購活動。
TOP25新進者、消失者、逆襲者
在TOP25企業排名中,施維雅、再生元、CSL Limited為2021年新進入TOP25的三家企業,分別位列第23、24、25位。
另外,有3家企業從本次TOP25企業排名中消失,分別為艾爾建(已被艾伯維并購)、李氏大藥廠(Lee’s Pharmaceutical)、韓國Yuhan公司。其中,總部位于香港的李氏大藥房,去年在TOP25榜單中位居第21位,為首個進入TOP25排名的中國企業;韓國Yuhan公司在去年TOP25榜單中位居第23位,自研藥物占比高達79.2%。但是今年,這兩家企業的排名均再次跌出TOP25。
此外,吉利德已通過購買免疫類藥物,在研藥物規模從2020年的73種增長至95種,排名也已從2020年的第22位上升至今年的第16位。